窮,是命中注定的嗎?請看楊林大隊是怎樣從宿命論思想中解放出來的。
湖北省廣濟縣楊林大隊團支部
我們楊林大隊,四年前還是個土地貧瘠,水源缺乏,既怕旱又怕澇的窮地方。在這里,真是百人愁,千人怨,知識青年想飛,有手藝的青年想跑,女青年想嫁;飛不走,跑不掉,嫁不了的就只有混。群眾說: “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滿升,要想改變楊林的落后面貌,那是癡心妄想?!蔽覀?yōu)槭裁催@樣窮?為什么窮的面貌改不了?為什么楊林不如別的村?人們想來想去,找出了四句話,說:“楊林人是窮在水上,輸在牛上,差在土上,根在命上!” “根在命上”這個思想,象一條無形的繩子,緊緊地捆綁著楊林的群眾。一九六二年以前,每逢臘月三十的夜晚,就有人偷偷地求神問卦,看來年的年成好不好。村里的群眾干勁始終起不來。上級黨委雖然接二連三派來了七八個干部幫助工作,但還是扭轉(zhuǎn)不了我們這里的落后局面。
一九六二年春天,公社黨委看到這種情況實在不能再繼續(xù)下去了,黨委書記就親自到我們大隊蹲點。他來到我們大隊以后,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觀察、了解,最后,找到黨支部的同志一道研究,說:“楊林缺水,牲口少,土質(zhì)壞,客觀條件差,這是實際困難。但是生產(chǎn)搞好搞不好的根本原因,卻還不在這里,而是在于楊林人究竟有沒有改天換地的革命志氣。只要樹立了這種志氣,再大的困難也是可以克服的,再差的條件也是可以改變的。因此,應(yīng)該說楊林的窮,雖然是‘窮在水上,輸在牛上,差在土上,但是,根卻不是在‘命上,而是在‘志上。”
“根在志上”,這個說法,當(dāng)時雖然我們還不能完全相信,但這個新的說法,對舊的結(jié)論真是當(dāng)頭一大棒。好多天過去了,我們還在興奮地爭辯:究竟是根在命上,還是根在志上?
這時,我們團支部按照黨的指示,組織青年大學(xué)毛主席的《誰說雞毛不能上天》和《愚公移山》等文章,用毛澤東思想來武裝青年。為了進一步鼓舞青年熱愛楊林,建設(shè)楊林的雄心壯志,團支部又把知識青年組織起來訪“三老”,寫“三史”。許多老黨員、老貧農(nóng)和烈士的家屬,都熱心地向青年進行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啟發(fā)人們回憶對比,發(fā)階級之憤。許多人回憶了一九三0年楊林成立紅色政權(quán)的斗爭故事。那時,周圍的白匪調(diào)來了大批匪軍,向我們楊林進攻,楊林失陷了,但是我們楊林的赤衛(wèi)隊員和革命群眾,卻一直戰(zhàn)斗到底,寧死不屈。說故事的人問道:“烈士們的犧牲到底為了什么?不要忘記:楊林這塊土地是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啊!”
革命的火種在我們青年們心胸中燃燒,革命的志氣在青年們心里樹立起來。楊林人長了志氣,楊林青年長了志氣。我們下定決心,要把革命前輩用鮮血奪回的楊林,建設(shè)成富饒美麗的楊林。人們說:“要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就得從楊林開始?!币痪帕甓h支部決定先在干湖開一條八華里長,一丈多寬的大港。解放前,大伙為了湊錢修這條港,不少人賣兒賣女,傾家蕩產(chǎn),才只修了一條二尺寬、兩里長的小水溝?,F(xiàn)在,一支一百多人的青年突擊隊,干了一個冬春,就把這條大港修通了。
一九六四年夏天,我們大隊遇到了一百零六天的大旱,但由于一鼓作氣挖開了四條大渠道,引來了百里以外的荊竹水庫的洪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田地,變成了自流灌溉,奪得了有史以來的災(zāi)年大豐收!
在取得了這個巨大的勝利以后,黨支部又提出要在二千四百畝水田里進行摻沙改土的宏偉計劃。到目前為止,已挖河沙五百多萬斤,改田二百一十多畝!我們楊林的面貌改變了!過去的窮楊林,果然變成了生活日益美好的新楊林。
我們大隊社員和青年通過自己的實踐,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明確地認識到楊林過去的窮,不是根在命上,而是根在志上。現(xiàn)在,我們楊林人改天換地的志氣越來越大,徹底革命的精神越來越旺,不僅要把摻沙改土的事業(yè)進行到底,還要徹底綠化荒山野嶺,讓楊林的山山嶺嶺都放射出社會主義的虹彩。
大寨式單位的豪言壯語
老一輩在日社會受壓迫受剝削,留下的東西不多,咱們不怨。咱們這一輩子有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有集體經(jīng)濟做靠山,總不能把這些窮山薄地留給下一代。咱們一定要揭掉這個爛瘡疤,為社會主義創(chuàng)大業(yè)。
——山東黃縣大呂家公社下丁家大隊
山再高沒有我們青年的志氣高,山再大沒有我們青年的志氣大。石頭再硬沒有我們青年的骨頭硬。一定要讓高山低頭,懸?guī)r讓路,一年建田萬年在。
——南宣威縣松林公社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