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鈞石
再請看:
要奮斗就要付出代價,甚至要犧牲生命。如果照馮定同志說的,自己不能活,就不能為大眾服務,那么:
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代中,戰(zhàn)士還敢不敢去戰(zhàn)斗,去沖鋒?
在雷聲隆隆的風雨里,漁民還敢不敢出海打魚?
在人民財產(chǎn)受到損失時,人們還敢不敢去搶救?
一切艱險工程還能不能興建?
對一切水火災害,還敢不敢向它進行頑強的斗爭?
這一切,都不能。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首先要自己活命。在馮定同志看來,千條萬條,保命是第一條。這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叛徒論調(diào),恰好異曲同工。歷史上叛變革命的逃兵和叛徒,他們不也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命,而打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旗號,不惜出賣革命,出賣戰(zhàn)友嗎?
相反,我們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都是具有革命人生觀的巨人,為了革命事業(yè),為了人民利益,臨危不懼,視死如歸,雖死猶生。
光榮的公安戰(zhàn)士林成同志說得好:“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但活著要有意義,死得要有價值,我愿意犧牲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刻”。這樣的豪言壯語,林成同志是身體力行了。他從一九六○年參加公安工作,曾五次調(diào)動崗位,每次都愉快地接受。他干哪行愛哪行:他當衛(wèi)生民警,不怕臟,不怕臭,堅決完成任務;當消防民警就英勇頑強,對火災作斗爭;當火警電話員,就兢兢業(yè)業(yè)守候電話機,從沒出過半點差錯;當戶籍民警,他就千方百計幫助群眾解決困難。他四年如一日,直到一九六四年七月二日,在大海浪里為搶救被海潮圍困在沙灘上的兩個看鴨老人而獻出寶貴生命。
林成同志犧牲時僅僅二十二歲。偉大的生,光榮的死。他那短短的二十二個春秋,遠遠勝過庸庸碌碌,茍且偷生的一百年。
按照馮定同志的理論,林成同志為了搶救看鴨老人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是不值得的。我們不禁要問:你抱有這種利己主義思想,還高談闊論什么“為人民服務”“為大眾服務”?當人民最寶貴的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候,你都不愿意去救,又說得上什么為人民服務呢?這究竟是為誰服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