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目的,全在應用。用好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學會用毛主席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處理問題,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chǎn)主義人生觀。這樣,革命行動才是有高度自覺的。李家莊團支部緊密結合當前斗爭,狠抓活思想,用民主討論的方法,引導青年從根本上提高思想覺悟。因此,青年思想覺悟越來越高,自覺做好事的人越來越多,在生產(chǎn)斗爭、階級斗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有這么一些青年,干活只顧工分,不顧質量:刨地,前刨后蓋,七丟八漏,還說這是“梅花镢地法”;推煙,到地方就往下掀,把煙葉都弄壞了,還說這叫“快速卸煙法”。尹興甲就有這樣的缺點,有人把他叫做“工分迷”。
這是為什么?團支部作了研究。大家說,這是因為他們干活的目的不明確,不知道為誰干活,為什么干活。于是組織學習毛主席著作,討論“干活是不是光為掙工分”?
在學習、討論的時候,青年們對照著毛主席的教導,議論了青年到底是為什么勞動的問題。大家還算了兩筆賬:工分多少、質量好壞和產(chǎn)量高低的對比賬;國家支援和支援國家的賬。大家爭先發(fā)言,十分踴躍。
尹興甲讀了毛主席的著作,聽了青年們的議論,再想想自己,他也說話了:“光顧工分,不顧質量,就會用麻袋裝工分,用煙袋荷包裝糧食。青年人不能只看到工分,要象毛主席教導的那樣,為人民利益活著,為建設社會主義勞動。以前我做得不對,大家看我以后的吧!”
他說到做到。這以后,他搶著挑重擔子,質量第一,不爭工分。一次,他去澆玉米。有一塊地很難澆,要使很大力氣,費很長時間,可是工分不多。他堅持到底,天黑了還不回去吃晚飯。生產(chǎn)隊長說:“了不得了,尹興甲大變樣了?!比罕娬f他變成了“集體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