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祖昌
最近看到《中國青年》上,青年同志們在熱烈地討論幸福觀的問題,我也很感興趣。兒童、青年、老人都響往著幸福生活。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正是為了子孫萬代能夠過越來越美好的幸福生活。但是究竟什么才是幸福呢?我也講講自己的意見,和青年朋友共同研究。
有的青年說最大的幸福就是吃穿住得好,并且把革命的目的看作只是為了物質生活好。對這個問題,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了使勞動人民翻身當家作主人,建設人類最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在過去,在反動統(tǒng)治下,我們勞動人民象牛馬一樣地勞動,一年到頭卻吃不飽穿不暖,世世代代受欺壓。我們深深體會到這種生活的痛苦,所以我們千千萬萬的受剝削受壓迫的勞動人民拿起梭標,向反動派作生死的斗爭。在當時革命的條件下,生活是很艱苦的,但是這種艱苦和在反動統(tǒng)治下所受的痛苦截然不同。革命生活雖然艱苦,但它有一個信念,就是為了人類的解放。當初,在南泥灣的時候,我們部隊一手拿槍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黨中央;一手還要拿著鋤頭在南泥灣開荒生產,每年要向國家交300萬斤糧食。我們感到這種革命生活是有意義的,是幸福的。
1951年我負傷后,上級照顧我,要我在蘭州、廬山休養(yǎng)。療養(yǎng)院的條件設備很好,還有醫(yī)生護士的熱情照顧,但我一點也不覺得這種生活就是幸福;相反,在我思想上很苦悶:全國人民都在熱情地搞建設,我一個受過黨的三十幾年教育培養(yǎng)的紅軍戰(zhàn)士,難道就能坐在一邊不動手么?不行!我再三請求組織批準我回到農村來了。我感到能勞動,能為祖國創(chuàng)造一點財富,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現在有些青年不了解舊社會的苦,不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樣來的,因此對幸福問題也就容易產生一些不正確的理解。我們的物質生活要不斷地提高,但是有一條不能忘記,物質生活的提高,必須建立在生產提高的基礎上;生產沒有提高,空談物質生活提高是不可能實現的。離開生產談生活,這種生活沒有基礎;不愿吃苦,只談享受,這種享受就沒有條件?;A靠自己打,條件靠自己創(chuàng)造(當然不是從個人角度而言)。我們要努力為社會義主建設而勞動,要聽黨的話,到艱苦環(huán)境中去鍛煉,為黨的事業(yè)作出更大的貢獻,這才是最大的幸福。
想成為其一方面的專家,為黨的事業(yè)多貢獻點力量,這當然是對的,我們國家的專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多有一些專家確實對我們社會主義建設有利。但是,如果只想成名成家,為了個人物質享受,這就不對了。
新中國有不少專家,由于他們能刻苦鉆研,肯踏踏實實地工作,他們?yōu)辄h擔負了更大的責任,作出了更大貢獻,所以受到黨和人民的尊重。但是也有一些青年同志想當專家,是想坐在房子里靠靈機一動,寫出一篇驚人的詩歌、文章,一舉成名,就象科舉時代的狀元一樣,一成名就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我們不需要這樣的專家。我們要的是有貢獻的專家,而不是要為享受的“專家”。
當專家幸福,當普通的勞動人民也同樣幸福。我感到我的生活就非常幸福。就拿我們這里來說吧,我們生產隊雖然遭到連續(xù)三年的自然災害,但是由于有黨的正確領導,有社員的共同努力,1962年的糧食產量超過了1957年的水平。談談這些成績 ,我心里感到高興,
因為在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同其他社員一道,作出了自己的一點貢獻。
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受過舊社會的苦,也參加過幾十年的革命斗爭,現在還是一個普通勞動者。我從一生的經歷中深深地體會到一條真理:幸福的生活從哪里來?只有從革命斗爭中來,從勞動創(chuàng)造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