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共青團上海市委辦公室調(diào)查組的調(diào)查報告,本刊編輯部作了一些文字上的刪改。這份調(diào)查報告所提出的共青團和干部應該怎樣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問題,是關系到團的干部、團員如何繼承黨的群眾路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自己具有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作風的重要問題,對當前進一步改進團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希望廣大讀者根據(jù)自己的切身體會,對這個問題熱烈發(fā)表意見,交換看法,介紹經(jīng)驗。來稿請在信封上注明“大家談”。
——編者
最近我們到一個紡織機械廠去了解該廠團的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工廠第一機械車間大件工段團支部書記徐良寶同志和群眾的關系很好,她的周圍團結了一批群眾;有幾位和她相處,確實已經(jīng)到了“知心”的程度。工段里的團員和青年,都說:“徐良寶沒有架子,和我們談得攏,合得來”?!靶炝紝毷俏覀兊膱F支書,又是自己的好朋友”。當我們和該廠有些團干部接觸后,他們卻表示了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徐良寶和這些青年嘻嘻哈哈的,同群眾沒有什么兩樣,沒有點干部的味道,不象一個團干部”;有的認為“她沒有做什么工作,她所做的事情既非組織布置,又不是中心工作”;有的認為“她做思想工作標準低、效果慢”,等等。那么,徐良寶究竟表現(xiàn)得怎樣?為什么有些干部的看法和群眾的看法不同?特別是作為一個共青團干部,到底應該和群眾建立怎樣的關系?團干部應該怎樣在群眾中做工作?這些問題引起了我們的興趣,促使我們到群眾中去作進一步的了解。
徐良寶做工作有些什么特點?
我們從群眾中了解到,徐良寶和不少青年的關系的確很親密。這是因為她真正以同志的平等態(tài)度來對待周圍的青年和團員,和群眾打成一片。白天,她和青年們一起勞動;下了班,她又經(jīng)常和青年們在一起學習、娛樂、談心與爭論。她的家里,時常有人串門。星期天,單身青年帶了菜,來包包餛飩、打打撲克,談天說地,就象在自己家里一樣。對一些后進的青年,徐良寶也同樣去接近他們,關心他們。徐良寶對一些青年,也常談自己的心事,比如自己過去有啥缺點,怎么進步過來的等等。有些青年對徐良寶的缺點也能直言相告,而沒有什么顧忌,徐良寶也并不認為在群眾面前承認了自己的缺點,就失去了“威信”。正因為如此,青年人曉得徐良寶的心思與脾氣,徐良寶也了解年輕人的性格、特點以至家里情況;他們相處,談笑自若,無所拘束。
徐良寶所以和一些青年的關系這樣親密、融洽,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我經(jīng)常記住黨對自己的教導:我是黨的干部,又是一個普通的工人,周圍的同志都是我的親兄弟妹妹,如果不和大家在一起,我怎么工作呢?”是的,徐良寶關心群眾的痛癢和疾苦,她從生產(chǎn)、學習、健康,以至婚姻戀愛等多方面去關懷青年,實實在在地解決青年中存在的各種實際問題。在車間里,有誰換了新活,在技術上有困難,就能夠得到徐良寶的幫助。青工陸冬林剛調(diào)做車工不會磨刀,徐良寶就每天早上工半小時,幫他磨好四把刀,吃了中飯后,再磨四把刀,如此堅持了兩個星期從未間斷。這樣就教會陸冬林磨刀,使他的產(chǎn)量,從每天七十多只逐漸提高到四百多只,一躍而名列為車間的前茅。誰要是有些不高興,徐良寶就主動去探問,是不是有困難?是不是碰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只要有能出力的地方,徐良寶總是盡力幫助人家。比如,當徐良寶知道團員王供林家里的房子需要大修理的時候,她就為他籌款,幫助他購買木料修房子。徐良寶和青年陸庚新結成知心朋友的經(jīng)過,是很感動人的。陸庚新是個蹺腳,有的人常叫他“阿蹺、阿蹺”,這使得陸庚新很自卑,性格上也變得孤僻。徐良寶就到陸庚新的家里去探望小陸的母親,對小陸作一些深入的了解。原來,陸庚新家過去極為貧困,他姐姐因貧病交加而死,他自己也因小時候得了虐疾,無錢醫(yī)治,成了蹺腳。解放后,生活雖然好了,可是小陸卻留下這個貧窮的痕跡。母親更是為兒子的憂郁、孤僻擔心,總想有個人對他多加關照。小陸的母親見到徐良寶,緊緊地握住了徐良寶的手,熱誠地要徐良寶多參照顧陸庚新。徐良寶了解了小陸的經(jīng)歷以后,更加關心他,經(jīng)常從思想上開導他、幫助他,吸引他參加活動,并勸告別人不要再叫他“阿蹺”。徐良寶和陸庚新的友情,就象親姊弟一樣親密深厚。有一次,陸庚新為了幫她搬夾具,不小心把手指甲壓裂開了,鮮血直流,當徐良寶著急萬分時,小陸反而忍痛安慰她說:“阿姐,這些小事算得了啥,你待我們好的地方多著呢!”而徐良寶想起小陸的母親對自己的委托,卻感到十分難過。
徐良寶所做的這些事,看來十分平凡瑣碎,但在群眾中,卻留下了不小的影響。正象徐良寶說的:“我待群眾一分好,群眾待我好十分?!比罕娋褪菑倪@“一分”中,觸摸到我們同志的那顆為人民服務的心;體會到團組織的關懷和溫暖,從而也更緊密地團結在團的周圍。而這對她更好地開展團的活動,完成黨的中心工作,也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的。比如青年對徐良寶說:“團支部開展什么活動,我一定參加!”徐良寶所在車間的團總支書記也認為,車間里幾個安部,大件工段的團員青年是比較容易發(fā)動的。去年四月,車間里的零活很多,勞動生產(chǎn)率急需提高,團總支根據(jù)這一情況,向支部提出了開展同工種競賽的要求,由于在徐良寶的帶動下,團支部平時與群眾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而大件工段團支部開展這一活動比較出色。群眾發(fā)動得比較廣泛充分。除職能人員外,團員青年全部投入了活動,效果也較顯著,原來青年的平均工時定額連480工分也達不到,通過這一活動,提高到540工分。這個工段的青年在生產(chǎn)上都不錯;今年春節(jié)前,大件工段參加評獎的青年和團員,除了一個沒有評上之外,其他都得到了獎勵。
徐良寶由于熟悉群眾、了解群眾,因此她能夠從群眾中發(fā)生的,群眾所關心的事情入手,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對青年耐心地進行思想上的幫助。她的話,雖然很平易樸素,但卻能打動人的心坎,實實在在解決青年人思想上的矛盾。徐良寶幫助陸冬林進步的事例是引人深思的。陸冬林剛調(diào)到大件工段來時,生產(chǎn)上雖然表現(xiàn)積極,但有時情緒沉悶,常常去喝酒,徐良寶找他談,他不吭聲;或者冷冷的說:“悶的慌”,他為什么悶?徐良寶覺得有必要作進一步的了解??墒?,開會他不來,個別談也談不攏。究竟怎樣才能了解和幫助他呢?一次,陸冬林又要去喝酒,徐良寶趁機說,“我也和你一起去喝酒?!边@可把陸參林驚呆了:“干部也會和我們一起去?”陸冬林心里有些緊張,但徐良寶和他們跑了一兩次,陸冬林就覺得這位同志挺誠懇,慢慢地能對徐良寶講心里話了。原來陸冬林出身貧苦,從小種過田,失過業(yè),現(xiàn)在年紀不小了,還沒有結婚,在上海又沒有親人,但又不知怎么處理,感到生活很孤獨,調(diào)來大件工段以前,一個作風不好的人曾利用他這個弱點拉他去吃喝玩樂,也使他沾上了一些壞習氣。徐良寶知道了這情況,記在心里,并沒有馬上批評他,而是和他親近、交朋友,從關心他入手。有一天,陸冬林到溜冰場去溜冰,徐良寶雖然對溜冰一竅不通,但也跟著去了。在溜冰場,他看到陸冬林指指點點說那個漂亮,那個姿態(tài)美妙。徐良寶就指著一個打扮得妖形怪狀、作風很不正派的女人對陸冬林說:“你想想看,和這樣的女人生活在一起,會有幸福嗎?戀愛結婚,建立家庭,是一生的事情,糊涂一時,將來要吃苦。小陸,你可要慎重??!”徐良寶誠懇關切的話打動了陸冬林的心。徐良寶又告訴他,一個人只要生產(chǎn)好,為人正派,不愁找不到愛人。成家立業(yè),找對象,就要找個正正派派的勞動者。徐良寶還想法把陸參林的精力引導到生產(chǎn)上去,幫助他提高技術。這樣,經(jīng)過近一年的工作,陸冬林有了顯著進步,生產(chǎn)積極,努力向上。陸冬林對我們說:“如果沒有徐良寶的幫助,我現(xiàn)在還不知變成什么樣的人呢?”此外,徐良寶還注意運用團的組織生活幫助團員。有一個團員在生產(chǎn)時間擦自己的腳踏車,老工人反映:“這是什么團員”。徐良寶聽到后,覺得這不僅是對這一個團員的批評,就在團的組織生活上發(fā)動了大家討論:“共青團員怎樣發(fā)揮模范作用”的問題,對這個團員進行了具體幫助。徐良寶批評人么?也批評的,有時也很尖銳,但因為她和青年建立了緊密的聯(lián)系,相互了解,所以青年們說:“即使批評得厲害,但批評得對,心里也樂意接受?!薄八脑?,我們聽得進?!?/p>
我們在和徐良寶的交談中,又進一步了解到,徐良寶所以能這樣做,是黨教育的結果。那是八年前的事情,徐良寶還只有十七歲,在農(nóng)村老家擔任合作社社長。當時,她見到有些貧農(nóng)不愿參加合作社,很著急:“你們?yōu)槭裁床蝗肷纾蛔呱鐣髁x道路,難道你們不怕地主回過頭來,騎在我們的頭上嗎?”群眾聽了她這話,非常反感,說:“你是我們選出來的,當了干部就神氣活現(xiàn)了?!毙炝紝氁恍臑榇蠡锖茫瑓s遭到一頓奚落,很感委屈,去找鄉(xiāng)長訴苦。鄉(xiāng)長說:“群眾批評得對,干部是群眾選出來的,是為群眾辦事情的,不是訓群眾的?!币院螅炝紝毦桶凑锗l(xiāng)長的話做,去為群眾辦事。一次收獲季節(jié),農(nóng)民們都在忙著搶收,初級社人多手快,很快搶收光了,單干戶搶收來不及,徐良寶就組織社員們幫助他們。這使單干的農(nóng)民非常感動,也更加懂得了組織起來力量大的道理,許多人紛紛要求入社。這個事實深深地教育了徐良寶,使她認識到,干部只有為群眾辦好事、群眾才會跟著我們辦大事。從此,徐良寶不論做什么工作,總一刻也不忘記自己是群眾選出來,是為群眾辦事的。這就是她所以能夠和群眾心心相聯(lián)的原因。
分歧何在?
應該說,徐良寶在上述這些方面的工作是做得不錯的。她是個不脫產(chǎn)的團干部,生產(chǎn)上也能以身作則,在她擔任團支部書記的一年多的時間內(nèi),工作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為什么有的同志對她卻會有不同的看法呢?我們接觸過這幾位同志,他們在工作中也都積極肯干、熱情很高、一心想搞好工作。那么分歧是怎樣來的呢?最主要問題還在于這些同志對如何繼承和發(fā)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問題認識不夠,毛主席教導我們“我們共產(chǎn)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边@些同志一般也知道要密切聯(lián)系群眾,在工作中貫徹群眾路線,這幾年來,通過群眾運動的實踐鍛煉,在開大會、搞運動、提號召放手發(fā)動群眾方面也學到了一些辦法,但是他們對于要密切聯(lián)系群眾,最重要的還是要關心群眾,經(jīng)常虛心向群眾學習,遇事同群眾商量,經(jīng)常地對群眾進行細致的工作,和群眾談心、交朋友還是認識不夠的,因而他們對徐良寶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就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有的同志說:“徐良寶和這些青年的關系好,是私人感情,嘻嘻哈哈的,同群眾沒有什么兩樣,沒有一點干部的味道,不象一個團干部?!蹦敲矗瑘F干部應該有怎樣的“味道”?怎樣才算象一個團干部?問這些同志,他們自己也說不上來,但懵懂地總有這樣的想法:“干部嘛,總應與群眾有所不同”;“干部和群眾,只能在政治上發(fā)生聯(lián)系”;“干部應該正正經(jīng)經(jīng),老和青年在一起,那成什么樣子?”正國為如此,我們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這些同志雖也知道要接觸群眾,但和群眾相處,卻保持著一個界限。譬如,和青年一起嘻笑玩耍,談談日常生活里的事情,以及交換自已的思想情況,他們認為那是不大可以的。這些同志和青年接觸的途徑,照有位同志的說法,主要是:“一、通知開會;二、吃飯時碰巧坐在一張桌子上;三、誰發(fā)生了重大問題,找來談談?!彼麄児ぷ饕泊_實很忙,業(yè)余時間絕大部分都花在會議之中;但會上,碰來碰去,“總是干部與積極分子這幾張熟面孔”。這些同志,如果十幾天沒有開會、往往心里十分著急,好象缺了什么似的;但對幾個星期沒有和群眾接觸,沒聽到群眾的心聲,卻并不覺得少了什么,以致習以為常。久而久之,這些同志和青年湊在一起,就找不出什么話來說,真有“話不投機半句多”的苦惱。實際上他們和青年的關系不夠密切,在工作上的民主作風也不夠,不能經(jīng)常同群眾商量,虛心聽取群眾意見,向群眾交心。所以有些青年對這些問志的反映是:“認識是認識的、不過只有點頭建交”,“和他們談不大攏,我們談的,他們沒興趣;他們講的,我們聽不進。”青年們也知道這些同志有為大家辦好事的一片心,但總是感到有些“可敬而不可親”。
談談、談談,這些同志也承認“徐良寶和群眾的關系是好的”。但他們又說,“徐良寶沒有作什么工作”,我們舉了上面一些事例,問這些同志:“這不是工作嗎?”有的說:“這怎么算呢,她所做的,既非組織布置的,又不是中心工作,更不是當前迫切的任務。”仔細一談,原來這些同志對“什么是工作”這個基本的問題、也有著自已的理解。他們認為,上面布置下來的任務,總支計論確定的事情,這才是工作;而根據(jù)群眾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對他們進行教育,關心和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具體困難,就不叫工作;而圍繞完成中心任務所作的事情,也往往只有開會、搞活動、作動員、提保證,這些事情,才叫工作,至于為了更好地調(diào)動青年的積極性,多方面深入細致地去做些切實具體的事情,就不叫工作。例如抓保證產(chǎn)品質(zhì)量的工作,有些干部當發(fā)現(xiàn)有個別青年出了廢品又把廢品藏起來的典型事例,是會抓緊教育的,這當然很必要,但有的青年在車床邊為自已的技術水平不高而苦惱的事,就不大去關心了。我們摸了一下,這個車間里,青年中的具體問題還是不少的。有的為婆媳不和、夫妻頂嘴而苦惱;有的想多聽點時事新聞;有的不知怎么談戀愛。這些具體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就會影響他們的生產(chǎn)情緒和進步.青年都希望“團組織管一管”,但有的干部卻認為這是群眾“私人的事情”,平時很少關心,更難排到團的議事日程上來。但另一方面,這些同志又常常為“青年開會不來”,“生產(chǎn)活動搞不起來”而苦惱。青年們也公認這些同志工作很辛苦,但他們反映:“我們心里想的,團里不大談;團里談的,也常常不是我們心里想的?!彼麄冇辛诉@類“私人的事情”,也往往不愿找這些同志傾吐。
接著,這些同志又說:“徐良寶做思想工作,標準太低了,效果太慢了”。那么,這些同志理解的高標準的思想工作又是怎樣的呢?這些同志對思想工作,是抓得緊的,對青年中發(fā)生的思想傾向,的確也很敏銳,也殷切盼望青年快點進步。這些同志主觀的愿望是良好的,但在解決青年的思想問題時,作法上此較生硬,缺乏實事求是的具體分析,往往籠統(tǒng)地把問題提到“你象不象個共青團員”、“這是資產(chǎn)級階思想在作怪”等“原則高度”,企圖一下子就解決對方的思想問題,并且簡單地理解為這就是思想工作的高標準。但結果,青年卻往往不能接受,聽不進去,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甚至使青年思想上產(chǎn)生抵觸。
通過這次調(diào)查,我們感到,我們團內(nèi)極大多數(shù)同志,包括我們這次接觸的這幾位同志在內(nèi),聽黨的話,熱愛團的工作,勤勤懇懇,干勁很足,一般也知道在工作中要貫徹群眾路線。而所以有些同志在聯(lián)系群眾團結群眾的工作上還做得不夠好,最主要的,在于:對作為一個團干部,應該和群眾建立起怎樣的關系,應該用怎樣的態(tài)度與方法去帶領群眾前進的問題上,存在著一些片面的、模糊的認識。我們覺得共青團是聯(lián)系群眾的紐帶,團與群眾的關系好不好,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先決條件。緊密聯(lián)系群眾,切戒脫離群眾,應該如同保證黨的領導一樣,同樣被我們視為團的生命線。這里接觸到的問題,實際上是關系到廣大團干部和團員培養(yǎng)自己具有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作風問題,也是繼承黨的群眾路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問題。
我們把這些想法告訴了該廠團委,他們也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目前,他們正在廠黨委的領導下,組織全廠干部圍繞這一問題,深入開展討論,從而使大家進一步明確共青團干部應該和群眾建立起怎樣的關系,應該怎樣密切聯(lián)系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