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于思
在和青年朋友們的接觸中,常常深受他們那種敢于進取、愛好學習的精神的感動。但也常常感到,他們很容易把一件本來是比較復雜的事情理解得過于簡單?,F(xiàn)在就青年朋友們學習上存在的三個問題,略陳管見,以供參考。
知識的有用與無用
常聽人說,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不必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從事實際工作的人不必學習理論;有志于文學藝術的人可以不必學習數(shù)理,有志于理、工、農、醫(yī)的人也可以不必學習文史。若問“這是為什么”?回答是:“學了無用”。據(jù)說,在學校里,有些同學存在學習“偏科”的現(xiàn)象;在各種工作崗位上,有些人常有所謂學習書本知識“遠水不解近渴”的議論。這與所謂“學了無用”的觀點,也是類似的。
什么知識有用,什么知識無用?
衡量知識是否有用的標準,在我看來就是要看它能否有效地解決我們在生產(chǎn)斗爭和階級斗爭中的實際問題;或者說就是要看它能不能用來做好革命或建設工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凡屬能夠直接地、間接地解決我們在生產(chǎn)斗爭或階級斗爭中的實際問題的知識,都是有用的。但是,生產(chǎn)斗爭、階級斗爭的領域是很廣泛的、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也是多方面的,一個人所能從事的實際工作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知識是無限的,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則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人都應孩根據(jù)各人所從事的一小部分實際工作的需要,去挑選、學習那些必需的有用的知識。
但是,對青年來說,什么樣的知識是必需的、有用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
第一,要從青年的特點來看。
從整個青年一代的特點來說,他們是處在長知識的時期。在目前,他們之中有一部分已經(jīng)負有一定的生產(chǎn)斗爭和階級斗爭的任務;還有不少人正在各類各級的學校里學習,他們是作為預備勞動者在為將來參加勞動準備條件。他們擔負生產(chǎn)斗爭和階級斗爭的任務,主要是在將來。因此,對他們來說,什么樣的知識有用,什么樣的知識用途最大,就不能僅僅根據(jù)當前的需要;而應該既考慮到當前的需要,又考慮到將來的需要。目前需要的知識固然是有用的,將來需要的知識也是有用的;那么是趁年輕的時代,把知識儲備得多一些好呢,還是少一些好?我以為只要有可能,應該根據(jù)各個人的實際條件,盡可能多儲備一些為好。這叫做“收功愈遠,而為利愈大”。關于這一點,司馬光用過一個恰當?shù)谋扔?。他說:“夫樹木,樹之一年而伐之,足以給薪蘇而已;三年而伐之,則足以為桶;五年而伐之,則足以為楹;十年而伐之,則足以為棟。十年樹木才會有棟梁之材。人才的成長也是這個道理一個人掌握的知識愈豐富,為國家人民所作的貢獻就可能愈大。
第二,要從學校的特點來看。
學校的任務是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學校在培養(yǎng)這樣的勞動者的時候在文化科學方面,要考慮到勞動崗位上的實際需要,進行必要的專業(yè)知識的訓練,但主要還得按照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實際需要,進行必要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訓練。越是帶有普及性的教育,這種基本訓練的成分也就越大。即使是較高級的學校,專業(yè)的區(qū)別也許會較細但在一定的專業(yè)范圍之內,基本知識的訓練,依然占主要的地位。因此,在學校的各項源程中,哪些知識有用,哪些知識的用途更大,就不能只從專業(yè)訓練的需要來看而應該既看到專業(yè)訓練的需要又看到基本訓練的需要;在中學階段主要應看基本訓練的需要。專業(yè)知識固然是有用的,基本知識也是有用的。一個哲學專業(yè)的學生,哲學的專業(yè)知識
固然要學習,一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也必須學習。因為哲學是“關于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結晶”。只學一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不學哲學知識,當然不能算是哲學系的畢業(yè)生,因為他沒有專業(yè)知識。但是只學習哲學知識,不學習一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哲學,也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哲學系畢業(yè)生,因為他的哲學知識只是一些抽象的結論,等于沒有基礎的空中樓閣。世界上不會有無基礎的高樓大廈,也決不會有無基礎知識的專家。基礎知識學得越寬、越厚,其專業(yè)知識所藉以建立的基礎越鞏固,就可能學得越高越深。這叫做“水深則所載者重,土厚則所植者蕃”。盆水無以行舟,寸土不能植樹。以一磚一石為基礎,蓋不起高樓大廈。如果因為愛好物理就只學物理有志于文學就只學文學,專攻一門,不及其余,并且以“舉了無用”為理由,這種學習,無以名之,名之曰小孩迭積木,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再也上不去了。
第三,要從知識的特點來看。
知識是分門別類的,但各門知識之間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由于知識區(qū)分為各種門類,人們所在的生產(chǎn)斗爭或階級斗爭的崗位又有所不同,因此,我所需要的知識,別人不一定也需要;別人所需要的知識,我也不一定需要。但是,由于知識之間又有相互聯(lián)系,人們要獲得從事實際斗爭所必需的知識的時候,又必需以其他有關的知識為工具,或從其他有關的知識中去找尋啟示、印證,這樣,就有所謂直接有用的知識和間接有用的知識。直接有用的知識,固然是必需的;間接有用的知識,也不可缺少。魯迅說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yōu)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這樣是不是不符合學用一致、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我看來,所謂學用一致、學以致用,是指我們必須按照一定的政治斗爭和生產(chǎn)斗爭的需要來安排我們的學習內容,即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但是,對不同的人,如何學以致用,也是有不同的。例如,對在職干部或已經(jīng)參加生產(chǎn)斗爭的青年來說,他們主要的任務是做好工作,搞好生產(chǎn),他們就應該是為提高業(yè)務水平而學習,主要的是做什么學什么;而對青年學生來說,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校規(guī)定的各種課程是按照他們將來的實際需要安排的,就是有用的,應該學好。總之,要廣泛地理解學用一致,學以致用的原則,即要從今天和將來的全面觀點去看,從各門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和密切關系上去看。不能把它理解得過于狹窄。學用一致、學以致用和狹隘的實用主義毫無共同之處,需要明確劃清界限!
學習正面知識與反面知識
有人說,青年人學習反面知識,非徒無用,而且有害。理由是:青年人辨別是非的能力既弱,而接受事物的能力又強?!敖煺叱?,近墨者黑”,學了反面知識,容易受它的影響。
這種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它反映了一部分事實。但是我覺得這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且是比較消極的方面。對于反面的東西,我們是要與之作斗爭的。在反面知識面前,我們不能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采取消極的躲開它的辦法,而應該采取積極的與之作斗爭的態(tài)度,戰(zhàn)而勝之,并在斗爭中鍛練自己,發(fā)展真理。參加斗爭,這是我們學習反面知識的目的;學習反面知識,則是參加斗爭的實際需要。所謂有用與元用,應該從斗爭的需要來考慮。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學習反面知識,超碼有如下一些用途:
一、可以豐富知識,增強斗爭的本領。世界上的事物,總有正反兩面:有革命的理論,也有反革命的理論;有唯物主義,也有唯心主義;有真理,也有謬誤。反面的東西,對青年人來說,是知道它好,還是不知道它好?我說知道它好。對于客觀事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說明我們的知識還不全面。如果既知其一,又知其二,我們的知識就要全面一些豐富一些了。高爾基說過:“我讀過無數(shù)的壞書,然而它們對我也有益處。應當知道生活中的壞事物,像知道好的那樣清楚和準確。應該盡可能知道得多些。經(jīng)驗越是多種多樣,它把人提得就越高,人的眼界就越廣闊。”不僅如此,反面知識對我們來說還是不可缺少的。你想當一個園丁,就不僅要認識香花,而且要認識毒草;你想當個醫(yī)生,就不僅要認識補藥,而且要認識毒藥。只識人,不識妖,所以唐三藏處處遭難;既識人,又識妖,孫悟空才能三打白骨精。魯迅曾主張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國主義者的作品,認為這樣才能“知已知彼”?!爸褐?,百戰(zhàn)不殆”,這就是反面知識的第一個用途。
二、可以進行比較,提高識則能力。正面的東西常常是和反面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的。世界上的事情,總要經(jīng)過比較才能分出是非、好壞、高低。所謂既知其一,又知其二,不僅表明一個人知識的量的多少,而且表明著他的知識的質的高低。同一條街道,青年人只知它叫金魚池大街,不知它過去又叫龍須溝;老年人就既知金魚池大街,又知龍須溝。這個名稱的差別之中,包含著一個質的差別:青年人心目中的金魚池大街,也許只是一條通常的平坦整潔的街道;老年人心目中的金魚池大街,卻是新舊社會對比的見證??梢姴欢梅疵娴臇|西,也就不可能真正懂得正面的東西。魯迅曾經(jīng)認為,即使是“講扶乩的書”也可以翻一翻。他說:“多翻就有比較,比較是醫(yī)治受騙的好方子”。這就是反面知識的第二個用途。
三、可以受到反面教育。人們受教育不外從正、反兩個方面。正面教育是主要的,反面教育也不可缺少。孔子說:“見賢思齊焉”,這是講的正面教育;又說:“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是講的反面教育了。我們在古代神話中曾經(jīng)讀過“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钡裙适?。在這類故事中,愚公的精神,精衛(wèi)的毅力,都是以正面鼓舞我們的斗志,愚公、精衛(wèi)可以作為我們的正面教員。我們也曾讀過“中山狼傳、“農夫與蛇等故事。在這類故事中,中山狼教育了東郭先生,使他覺悟到狼吃人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毒蛇教育了農夫,使他悔悟到毒蛇咬人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中山狼和毒蛇也教育了我們,要我們不要再犯東郭先生和農夫那樣的錯誤。這些神話故事和寓言,在我們當代的生活中,絲毫也沒有失去它的深刻的教育意義。如果這些比喻是大體上恰當?shù)?,那我們就可以了解反面知識的第三個用途。
四、可以“練兵”,可以“防疫”。兵是在戰(zhàn)斗中練出來的,防疫的能力是在和病蟲害作斗爭中練出來的。反面的知識,可以給我們以練兵的槍靶,防疫的疫苗。這就是反面知識的第四個用途。
學了反面的知識是不是會有危險呢?會有的。這就是:一、可能模糊認識,弄得我們是非不分;二、可能動搖信念,弄得我們方向不明;三、甚至可能把我們的思想引導到“反面”。
對于危險,第一,要不怕;第二,要警惕。模糊動搖走向反面,這是不是可怕呢?沒有警惕,不加戒備那是可怕的;有所警惕,事先預防,也就不可怕了。思想模糊是不是可怕呢?喪失警惕,安于模糊,永遠模糊下去,當然是可怕的,因為模糊常常是動搖的超點。但模糊也可能是清醒的起點,而清醒又是堅定的前提。一個人的思想中有是又有非,有反又有正,是非不分,正反不分,這就是模糊。但經(jīng)過分析,經(jīng)過比較,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是非分清了,模糊就可以轉變?yōu)榍逍?。人的思想中總要有矛盾,模糊是有矛盾的表現(xiàn)。沒有矛盾,思想就會停滯。有了矛盾,經(jīng)過矛盾斗爭,得到解決,由模糊到清醒,再模糊再清醒。這是思想提高的必經(jīng)過程,是合乎規(guī)律的現(xiàn)象。所以并不可怕。
許多事情的危險性,往往不是來自一個方面,而是來自兩個方面。吃飯有噎著的危險,不吃飯卻有餓死的危險;鬧革命有失敗的危險,不革命卻有永遠翻不了身的危險。學習也是一樣,學習反面知識有使人模糊、動搖、走向反面的危險;不學反面的知識,卻又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沒有比較,沒有借鑒,沒有防疫能力等等危險。如果什么都怕,那就寸步難行,只好停滯不前了。
我們的立足點是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學習目的是為了革命,為了建設。立足點站穩(wěn)了,目的明贍了,那么中外古今、正面反面,都可學習。當然也要以學習正面知識為主。這樣做,一般說來,就不會有方向性的錯誤??偟姆较驅α?,在前進的道路上也許不免碰到一些盤根錯節(jié),扯壞點皮肉,或者跌上幾跤,但這總是可以預防、可以補救的。有時候,跌上幾跤,也許會學得更多,學得更好,這就叫做“吃一塹,長一智”。而且,從長遠來看,危險性反而會更小。
學習知識與思想提高
有人說:知識多了,思想就會復雜,學習知識和提高思想水平有矛盾。
什么叫思想水平高,什么叫思想水平低?
衡量一個人的思想水平,據(jù)我看來,有這樣幾個方面。第一,要看他的政治方向是否正確,要看他所堅持的是資產(chǎn)階級的方向,還是無產(chǎn)階級的方向;第二,要看他的思想領域是寬廣還是狹窄;第三,要看他對客觀事物的洞察能力是強還是弱。方向明確、意志堅定,胸襟開闊、思想開朗、眼光銳敏、見解深刻,這些都是思想水平高的表現(xiàn)。
思想水平的高低,首先是取決于立場。只有站在無產(chǎn)階級立場的人,才可能有高度的思想覺悟,也才說得上有思想水平;站在資產(chǎn)階級立場甚至反動立場上的人,不可能具有無產(chǎn)階級的思想覺悟,也就談不到有什么我們所說的思想水平。但同樣站在無產(chǎn)階級的立場,兩個人的思想水平也可以有很大的差別。可見,決定思想水平高低的,除了立場問題而外,還有別的因素。知識就是其中的一個。所以,列寧教導說:“只有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chǎn)主義者。”這就是說,知識的多少和思想水平的高低是密切相關的。
知識的多少和政治方向的明確性、堅定性有什么關系呢?孔子說:“知者不惑”。意思是說,知識多、經(jīng)驗多的人,對事物的各種現(xiàn)象有較深的理解,看問題才能明確,遇事才能果斷;可見,思想方向的明確性,堅定性,是以他的豐富知識、以他對客觀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者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信念,一百多年來所以不可動搖,是以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豐富知識為
基礎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關于堅持十月革命道路的信念,是以對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社會歷史的豐富知識為基礎的。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曾經(jīng)懷疑過“紅旗能打得多久”的人,主要是由于政治立場不堅定,革命人生觀不鞏固,但也與他們對于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中國社會、中國歷史,對于各階級力量、敵我力量的知識的貧乏有關。
知識的多少和思想領域的廣闊程度有什么關系呢?荀子說:“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音于大理,“曲知之人,觀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又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臨深豁,不知地之厚也”。前者是說,片面地看問題,就會犯主觀主義的錯誤;后者是說,見多才能識廣,坐井觀天的人,不可能有寬闊的視野。司馬遷周游四海名山大川,所以他的文章頗有“奇氣”;蘇子由尋求天下奇聞壯觀,目的是“以知天地之廣大”??梢?,一個人思想領域的廣闊程度,是以他豐富的閱歷、經(jīng)驗和知識為基礎的。通常我們也說,識大局者不計私人恩怨,有大志者不計身邊瑣事??梢姡粋€人的心胸是否開闊,開闊到什么程度,也是與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即知識的全面和廣闊程度有關系的。
知識的多少和對于客觀事物的洞察能力的強弱有什么關系呢?黑格爾說:同一句話,有經(jīng)驗的人講出來,含義越大,寓意亦深。這就是說,一個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是和他的知識經(jīng)驗是否豐富有關的。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同樣作一個調查,有經(jīng)驗、有知識的人發(fā)現(xiàn)的問題較多、較深,缺乏經(jīng)驗、缺乏知識的人發(fā)現(xiàn)的問題則較少、較淺;同樣是寫一份工作總結,有經(jīng)驗、有知識的人能把經(jīng)驗提高到科學的水平,缺乏經(jīng)驗、缺乏知識的人只能就事論事??梢?,對客觀事物的洞察能力,也是以豐富的經(jīng)驗和知識為基礎的。
總上所述,一個人思想水平的高低,在立場問題解決了的前提下,總是和他的知識(包括現(xiàn)狀的知識,歷史的知識、理論的知識)水平的高低成正比例的。
有人說,知識多了,思想就會復雜。思想復雜是好事還是壞事?這要看是什么樣的復雜。對著簡單來說,復雜意味著豐富、全面、細致……。這樣的復雜,并不是壞事。人的思想從幼稚到成熟,從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過程,本來就是從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對著純潔來說,復雜意味著不純。讀了各種各樣的書,一方面腦子里裝的知識多了,另一方面,又不免香花與毒草雜處,真理與謬論混淆,弄得良莠莫辨,涇渭不分。這樣的復雜,當然就不好了。
對于后一種復雜,可以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不要讀書,不要學習知識,讓人永遠處于單純、幼稚的階段;另一種辦法是,一方面鼓勵讀書,一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既要知識豐富、頭腦復雜,又要是非分明。前一種辦法,當然省事,但造就不出人才;而且有一旦誤入歧途、陷于泥坑不能自拔的危險。后一種辦法,雖然麻煩,但是能夠造就出人才;雖然也會有危險,但是可以預防,可以避免。只要我們能在黨的領導之下,遵循著馬克思主義所指引的方向,與勞動人民結合,與實際結合,經(jīng)常采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我們將可以做到:思想既復雜,又明朗開闊;思想既復雜,又正確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