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
一
最近,許多青年對特里佛諾夫的“大學生”發(fā)生了很濃厚的興趣。這不僅因為小說對學生生活的描寫是生動、豐富的,而更能吸引大家思索的,還是作者所提出的重要的主題思想:因為向人們意識中的資本主義殘余斗爭,培養(yǎng)起共產(chǎn)主義道德品質(zhì)這個問題在我們青年一代的現(xiàn)實生活中是太重要了,也最有吸引力了。這本書無異是一面鏡子,它會幫助照亮我們生活中間同樣存在的問題。
小說描寫了兩種類型的青年。瓦吉木、安德萊、奧里格、拉果簡科、加魯司江等等是一種人。他們明確知道,自己生活的意義在于為祖國為人民工作。被迫種思想支持著,他們有著純正的道德品質(zhì)和誠摯的友誼與同志愛。而生活是愉快、活躍、辛勤、向上的。巴拉文和列娜是另外一種人。巴拉文是個利己主義者,他經(jīng)??紤]的是如何使個人成名得利。列娜把個人幸??醋鍪侵饕獑栴},她只愿意享受生活而不愿對生活負責。他們和同學之間缺乏真正的同志關(guān)系,她們的生活實際上是空虛、可笑的?!环N人是具備著共產(chǎn)主義道德品質(zhì)的,而另一種人卻是被資本主義思想影響和毒害了的。由于時代的不同,在蘇維埃現(xiàn)實生活中,前一種人是多數(shù);后一種人是個別的成員。
我想,在你們周圍的青年當中,也還是有這樣兩種人的。當然,今天的青年們經(jīng)過一系列的社會改革運動,火熱的革命斗爭,覺悟水平是空前提高了,青年們的道德面貌比之解放以前已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中每天正在產(chǎn)生著新人新事。但這并不能使我們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說是“一切都沒問題了”,這樣看法是不合實際的,并且存在危險的。它會使我們放松警惕。馬林科夫同志說道:“凡是對于思想問題的注意放松的地方,就給敵對的觀點和觀念的復(fù)活造成肥土沃壤。”(注一)看了“大學生”這本書,應(yīng)當能夠回轉(zhuǎn)頭來,洞察我們中間存在的問題。也許你會驚異地發(fā)現(xiàn),有些思想間題,和巴拉文的特點有著多么多的相同相通之處!
二
“大學生”所寫的兩種人的區(qū)別在哪里呢?我以為,是在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目的。這方面正確或錯誤是形成兩種品質(zhì)的根本問題。
把瓦吉木、奧里格、安德萊和巴拉文、列娜對比一下,我們就會看到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他們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瓦吉木這一類青年人心有著共同的生活理想,他們把為只有“引導(dǎo)人民靠近幸福的時候,(個人)才是幸福的”。他們自覺地感到每一個人對祖國對人民所負的社會責任。這具體表現(xiàn)在瓦吉木決心在畢業(yè)之后到庫頁島去教書。和他一樣,拉果簡科愿意到海濱去,安德萊愿意到西伯利亞的沼澤地帶或者阿爾泰山去。奧里格則一心想到斯大林格勒的種植場去,因為“防護林帶的場所是植休戰(zhàn)線上頂重要的地方”。他們沒有個人打算,有的只是到祖國最需要人的地方去工作的純真的志愿。從書中許多篇幅。我們看到這些年青人是熱愛著莫斯科,迷戀著莫斯科的風光和生活的,但他們愿意到遠離莫斯科的地方去。他們對怎樣愛一件東西有著更深刻的思想感情: 去把祖國每一個偏僻角落建設(shè)起來,去到最艱苦的“前線”奮斗,莫斯科就會在組團日益燦爛的大地上更加顯出光輝。對個人最幸福的不是享受現(xiàn)成的東西,而是能盡自己的力量,去為供全體人民享受的東西增添一些光彩。這種思想是如此牢固地成為他們指導(dǎo)自己一切行動的原則,因此他們才能夠在正確的生活軌道上大踏步地前進。他們知道這是決定一個人品格高下,有無前途的基本問題,因此經(jīng)常關(guān)心著自己和別人在這方面的情況:瓦吉木一再和列娜談?wù)撋畹哪繕?;他們喜歡討論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他們更不能容忍巴拉文在這個基本問題上走入歧路。
但巴拉文的生活目的恰恰和前一種有覺悟的人相反。他們追求的不過是想在文學系的學生研究會上宣讀自己的論文給人留下驚人的印象;不過是要所有的人佩服他的才能;不過是要在第一期刊物上發(fā)表作品;不過是要得到獎學金使自己生活更舒服更有“榮譽”,不過是為了去列寧格勒參加大學生學術(shù)會議,為了將來要做一個“出人頭地”的“學者”。他不相信別人有“高尚的動機”,不相信別人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zhì),他以為人人都免不了是“個人主義”的。這些可憐的渺小的個人打算,這些錯誤的思想主宰了他的生活,使他成為一個只為自己利益著想的人。只有個人目的,結(jié)果使一個人變成什么樣子了呢?特里佛諾夫給我們刻書出來的巴拉文的形象是: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他是不擇手段的。他偷來別人的思想完成自己的論文,把別人的勞動成果據(jù)為己有;他明明也不滿意考塞爾斯基的教學,但
為了獎學金卻對他諂媚拉攏;他為了表現(xiàn)自己就不愿尼娜認真修改她的文章,企圖抓住她原來論點中一些短處,來“打擊別人,抬高自己”;他先為了出風頭高談退出學生研究會,但一聽研究會將要出版刊物就馬上改變態(tài)度;他玩弄和傷害了華麗雅的感情,卻陰險地像“一條鰻魚”一標光滑,叫人抓不住他任何錯處。他一方面狂妄地認為別人稱是庸才,一方面卻嫉妒和害怕別人超過他的表現(xiàn);他拒絕批評,把真正的批評看做是同志們想搶上他前面去而對他的破壞。由于名利思想,自私自利,生活在新社會里的巴拉文,卻渾身是市儈氣息,庸人作風,充滿了令人厭惡的剝削者的思想意識。至于列娜,她沒有一定的生活目的,甚至不知道也不去想大學畢業(yè)了應(yīng)該做什么,一會想當教師,一會想當歌手,甚至想出嫁成為“家庭裝飾品”。盲目地隨波逐流,沒有自覺到應(yīng)負的社會責任,沒有事業(yè)理想。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形成了有天淵之別的兩種人。
從這里告訴了我們:正確的人生觀(從而產(chǎn)生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是一個人世根本問題。加里寧曾一再強調(diào)青年要盡早形成堅定的人生觀。他說:“如果他打定主意,說要成為一個動物學家,那么他的一切也應(yīng)當針對著這個方向。并且他要把自己的一切能力,都貢獻在動物學方面,以便為祖國謀福利。蘇聯(lián)的動物學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動物學家之間的區(qū)別,也就在這里。蘇聯(lián)的動物學家要說,我必須在這一活動場所替自己祖國造成最大限度的福利。他也就定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定能成就大事。而這樣的人同那種沒有固定人生觀,沒有固定使命和固定思想的人比較起來方能夠容易百倍地渡過生活上的各種病癥,苦痛和悲劇?!保ㄗ⒍┻€是每個青年人自我修養(yǎng)的首要問題,是容不得絲毫放任和含糊的。
有些缺乏明確的生活理想、不注意樹立自己革命的人生觀、放松自我鍛煉應(yīng)有的主觀努力的學生,常常用一種籍口來掩飾自己(實際也欺騙了自己)。他們說是社會既然變了,反正誰畢業(yè)了也不能不為人民服務(wù),因此樹立鞏固的正確的人生觀與否,就不是什么重要問題了,在這方面就用不著經(jīng)常地艱苦地努力了。在這種藉口或不自覺的蒙蔽下面,實際上容許了個人主義的泛濫。
馬林科夫同志說道:“社會上義思想的任何削弱,都是資產(chǎn)階級思想影響的增強?!斑@句話值得我們深思。
三
特里佛諾夫的小說教育了我們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一個人應(yīng)該采取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老老實實,實事求是呢?還是不老實的,投機取巧呢?
我們覺得瓦吉木、安德萊、奧里格這些青年可愛,也因為他們是認真地老實地對待生活的。瓦吉木尊重一切和平的勞動,他徹底而辛勤地進行學習。緩慢但是非常嚴肅地寫自己的論文,他不肯接受巴拉文把自己論海涅的文章送給他用的建議,而寧可不要“虛名”。他們依靠踏實的努力,使自己達到很高的學識水平。
但是利己主義者常在心底嘲笑人們的理想和道德原則,她們以為最實際的莫過于個人名利。他們想爬上個人名利的峰巔,但并不肯刻苦地去做真實的努力。巴拉文有一定的天資,但他平常并不認真鉆研功課,卻常用幾杯咖啡一包煙草來幫他開夜車;他在考試時候,總等著和成績不好的同學一齊進去受測驗,以便輕易地顯出自己高人一等;他不惜盜竊別人的勞動果實。利己主義常常自以為會這樣打算,能這樣做,是聰明的有辦法的。但卻不敢正視:在這樣的“名譽”和“地位”背面,實質(zhì)是空虛無物。他們更不敢正視這樣的投機取巧往往要受到生活無情的揭露。我們只要看看,巴拉文在研究會第一次宣讀的論文,他沒有得到別人幫助的文學考試,他寫的小說,就都是失敗的。他本來是有一點聰明的,但沒有真才實學,不做艱苦努力,仍然是什么也辦不成的啊!巴拉文的真實品質(zhì)上雖然偽裝了很久,但終于被揭發(fā)了,在群眾面前原形畢露。因為新社會所有的原則是和這種剝削階級的生活態(tài)度不能相容的啊。
個人主義者往往見不到自己的缺點,他們善于把自己裝點成很有學問很有才能的樣子,日子長了,甚至自己也相信自己是“最有才能的分子”,而別人不過是些“庸才”,是些“磚頭瓦塊”,因而洋洋自得不知道天高地厚。這樣的人應(yīng)該聽聽奧里格的話,她批評巴拉文道:“他稱得起是真正的演員。知道他叫我聯(lián)想到甚么?春天的雄松雞,閣閣地叫苦,聽不見別的,只聽他自己的歌兒。”不老老實實承認自己究竟有多大本事的人,在群眾眼中不過是如此罷了。有個人主義打算的人常常誤以為自己有倔強的性格,誤以為個人目的能支持一個人經(jīng)受挫折。那也完全是騙人的??纯窗屠谋唤掖┲蟮谋憩F(xiàn)吧,他喪失了生活的信心,他想遠遠地逃開去,這里暴露了他原來是十分脆弱、怯懦,經(jīng)不住考驗的。不老實的人,當他虛假的面目被揭開的時候,確實是一無所有,空虛到了可憐的地步。
四
馬林科夫同志說過:“在我們國家里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是社會主義思想,這種思想的不可摧毀的基礎(chǔ)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但是在我國還有著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殘余,私有的心理和道德的殘余。這些殘余是不會自行消亡的;它們的生活力很強并且是能夠增長的,因此,必須對它們進行堅決的斗爭?!保ㄗ⑷┰谥袊?,工人階級的思想是領(lǐng)導(dǎo)思想,但由于我們國內(nèi)還有非無產(chǎn)階級存在,與工人階級思想“背道而馳的觀點、思想、和情調(diào)的侵蝕”就正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存在”并不可怕,問題是在看到?jīng)]有,態(tài)度如何?“大學生”這本書的現(xiàn)實作用,就在可以幫助提高我們對資產(chǎn)階級思想腐蝕作用的警惕性。向我們指出了提高青年共產(chǎn)主義覺悟水平和政治思想水平,向人民思想中的資本主義殘余和各種僵死的傳統(tǒng)與習慣進行堅決斗爭的必要。
奧斯特洛夫斯基有兩段話,他說:“利己的人最
先滅亡。他自己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沒有了這個‘我,那他就無法生存了。他的前面一片昏暗,只有利己主義,和注定的悲哀?!庇终f:如果一個人“個人問題占很大的地位,社會問題占的地位很小,那么個人生活的失敗就幾乎是完全破產(chǎn)。那時這人就會懷疑了:人為什么活著”?通過巴拉文的形象,使我們更深刻體會了利己主義思想對一個人的危害,而引起了高度的戒心。
這本書也教育我們必須對自己和同志們的缺點采取原則的不可調(diào)和的態(tài)度。用批評和自我批評來清除我們的缺點。絕不要逃避斗爭。加魯司江勸巴拉文“不要逃之夭夭”時就說:“要克服自己的性格是困難的……可是你還是非回來不可。你犯錯誤的時候,是在我們這伙人當中犯的;正因為你是我們這伙人當中的一個,你才得糾正你的錯誤?!辈灰驗椤坝亚椤倍潘蓪ν镜脑瓌t精神,“正因為我是他的老同志,我應(yīng)該比其他一切人更無情?!蓖呒具@樣做是我們的好榜樣,只有這樣做才能挽救走下坡路的同志,姑息卻正是害了他。
書中的老教授克雷洛夫說得很對:“……我們已經(jīng)創(chuàng)造了新的社會、新的人民。可是舊日的殘跡還沒有完全消滅,它們?nèi)耘f殘存在有些人的思想意識里面。我們當中仍舊有渺小的利己主義分子,個人王義分子,喜歡犧牲別人以便自己過好生活的分子,名利思想分子,庸俗分子。對他們做斗爭,對我們思想中的利己主義、自私自利、庸俗的成見作斗爭,也正是為道德,為共產(chǎn)主義的鞏固和最后完成做斗爭。現(xiàn)在,當你們念書的時候,你們對自己,對別人越是嚴格,你們將來的創(chuàng)造工作的生活就越是豐滿,越是優(yōu)美,這句話你們務(wù)必要記住。”
對克服資本主義思想影響,幫助人們走上光明大道,我們有著充分的信心。蘇聯(lián)“青年布爾什維克”雜志對“大學生”的評論中說:“在這里,表現(xiàn)了青年團組織和大學生團體的一切教育作用。就是同一個團體,即因其過失和缺點如此激烈和無情地懲罰巴拉文的團體,后來居然扶助他,幫助他走上正當?shù)牡缆?。”像巴拉文這樣的人,也還是能夠改造的,他究竟還是個青年,究竟還有向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在他四周。有著“健康的人,廣大的健康的生活的脈搏,這種環(huán)境能夠提高人們,使他們適合這個時代”。瓦吉木、加魯司江和他的同志們對巴拉文批評處分以及對他的熱誠爭取加幫助的態(tài)度是正確的。無論對自己或是對同志,只要緊緊依靠著集體,就會勝利地超過斗爭。使我們擺脫舊思想習慣污積的沾染。這是只有在蘇聯(lián)和我們這樣的國家,才能有的幸福。
末了,我想引用我們摯愛的領(lǐng)袖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的話,作為對我們每個人的勉勵。毛主席說的是: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xiàn)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fā)?就可以變?yōu)榇笥欣谌嗣竦娜?。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p>
這正是瓦吉木、安德萊、奧里格等人努力的方向,是蘇聯(lián)國家在培育他們,要求他們具有的道德品質(zhì)。這也是我國青年努力的方向,是我們偉大祖國要求她的兒女具有的新的面貌。愿我們的青年們,在迎接祖國大規(guī)模建設(shè)的時候,努力提高自己的品質(zhì)修養(yǎng),準備擔當保衛(wèi)祖國與建設(shè)祖國的重大責任。
“大學生”這本小說的缺點,是沒有按照生活的真實情況,使肯定人物和整個集體成為作品的核心和起著事件發(fā)展的領(lǐng)導(dǎo)作用,他們的形象反被表現(xiàn)得不如否定人物那樣鮮明生動。以致于缺乏一個“值得做別人的模范和仿效對象的普通人的明朗的藝術(shù)形象”,來鼓舞我們前進。但批判是深刻的,他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利己主義者的丑惡。這也就加強了我們力求去掉自己身上任何一點和巴拉文相同相通之處的決心,從而也就使我們向樹立新的道德品質(zhì)前進了一步。
(注一)、(注三)馬林科夫在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
(注二)加里寧:論共產(chǎn)主義教育,外國文書籍出版局版第七六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