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
編者按:讀者盛國梓同志寫信給我們,他認為中國的方塊字學起來很困難,不容易為勞動人民接受,它是遠離勞動人民而為剝削階級服務的,因此他懷疑中國方塊字是不是有階級性,是不是需要改革?這篇文章是解答這個問題的。文章里已說明了文字改革是一個需要長期研究的工作。在目前,在勞動人民的文化教育工作中,我們就應當大力推行祁建華同志所創(chuàng)造的速成識字法。
關于語言有沒有階級性的問題,斯大林同志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一書中,已經(jīng)指出:語言是沒有階級性的。根據(jù)斯大林的關于語言學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我們就可以明確地解釋文字有沒有階級性的問題。
文字是書寫語言的一套記號體系,人們用它把語言記錄下來,使語言變成可以用服睛看的東西,因而能夠大量地、遠距離地傳遞,并流傳久遠。文字和語言一樣,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們進行交際,互相了解,交流思想的工具和武器。它是為全社會服務的。一個民族的文字,是為這個民族的一切成員所需要的,只要學會了它,誰都可以應用。它是全民性的,面不是階級性的。封建階級可以拿來宣揚封建的思想,無產(chǎn)階級也可以用來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傳播革命思想。文字和語言一樣,既不可以列入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一類,也不可以列入社會的上層建筑一類,又不是兩者之間的中間現(xiàn)象,它并不跟著社會基礎的改換而立即改變。
拿中國的漢字來說,也是如此的。漢字是中國社會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的產(chǎn)物,漢字對于漢民族的形成和團結(jié)一致,有過不可磨滅的貢獻。漢字在建立中國古代國家,保存和流傳漢民族的優(yōu)秀的科學、文藝,進行政治、思想、文化活動上,有著很大的功勞。許多生產(chǎn)斗中和社會斗爭的經(jīng)驗,靠著它保存了下來。歷代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固然曾經(jīng)用它宣揚過忠君孝親、三從四德等等的封建的文化和道德,可是太平天國的農(nóng)民革命軍,也是拿它來出布告、寫法律,宣傳一些在當時具有革命意義的思想?!拔逅摹边\動以后毛澤東同志和其他共產(chǎn)主義者寫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作,也還是用的這一套文字。中國的社會經(jīng)濟基礎,已經(jīng)由奴隸制改換為封建制、半封建半殖民地制。而進入今天的新民主主義社會,但是中國文字的表意體系,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完全改變。就漢字可以為漢民族的社會各階級服務來說,它本質(zhì)上是全民性的,不是階級性的。
但是,也許有人會間:“難道漢字脫離勞動人民,過去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壟斷不是事實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版該推出,文字一方面和語言一樣,具有“替社會服務”的性質(zhì),另一方面,文字本身還具有些其他的特點,這就是:
一、就文字的發(fā)生來看,文字和語言不同,它不是隨著社會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在社會中,什么人需要和有條件學會使用文字,是由他們所從事的生產(chǎn)的性質(zhì),所處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地位來決定的。在原始共產(chǎn)主義社會,現(xiàn)在還不能證明是使用文字的,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卻有很多遺物證明,文字是由統(tǒng)治階級和他們的“巫”、“史”之類人所掌握的。文字在他產(chǎn)生的最早時期,就容易被統(tǒng)治階級所壟斷。認為一切社會成員都有識字的必要,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以后才提出來的,而要真正作到這一點,卻必須到社會主義社會,才有完全的可能。
二、文字不像語言那樣,基本上是在社會成員的生產(chǎn)、生活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東西;它是人造的。這些造字的人和隨后產(chǎn)生的解釋、傳授文字的人,在階級社會里,必然是屬于一定階級的;因此他制作或解釋文字的方法和見解,就難免要受他所屬的那個階級的影響。拿漢字作例,“奸”、“妖”、“奸”這些本不限于女性才有的壞品性,都算在女人的帳上,難道不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重男輕女,侮辱婦女的觀念的反映嗎?
三、文字既然是一套記號體系,人們要想學會應用它,就得花費相當?shù)臅r間。一種文字的體系越復雜,學會應用它就越困難,花費的時間也越長。文字雖然不拒絕替社會上任何階級服務,但在階級社會中,由于被壓迫階級所處的惡劣的經(jīng)濟和政治地位,再加上統(tǒng)治階級故意把持和壟斷,實際上他們是沒有條件學會使用文字的。漢字的情形就是如此。兩三千年來,除了少數(shù)的出身貴族、地主等階級的子弟,可以經(jīng)過“十年寒窗”,精通漢文字外,百分之九十的勞苦大眾的子弟,由于從小就要從事勞動,沒有時間去學習體例繁雜的漢字,所以他們就被擋在漢字的大門之外了。但是,我們卻不能根據(jù)這種情況就判定漢字有了階級性。假如工、農(nóng)大眾的經(jīng)濟、政治地位改變了,文字雖然繁雜,他們還是有可能學會的。解放后,不少工人農(nóng)民經(jīng)過努力也學會了使用漢字,就是文字不單純?yōu)橐粋€階級服務的證明。
漢字既是全民性的,是不是還必須改革呢?我們的答復是:必須改革。但是,并不是因為斷定它是封建性的東西才要改革,而是因為它對于全國人民,首先是工農(nóng)大眾的文化普及和提名的要求不能很好的適應。它對于人民大眾是一種不好學,不便利的工具。
毛主席在“新以主主義論”中說到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必須是大眾的文化時,就曾指出:“為達此目的,文字必把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為什么呢?因為漢字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已經(jīng)逐漸離開了活的語言。成了一種繁雜的記號體系,要想學會它,并且學得管用,就得花費相當長的時間,而在學會它之后、又不容易運用它來記寫現(xiàn)代中國廣大學眾的語言,這對于廣大的勞動人民,就形成為一種不必要的困難和負擔;對于漢民族和其他愿意使用它的兄弟民族都是不便利的。文字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文字容易普及,使文字成為更科學合理的記寫群眾語言的工具,當這種新的工具為廣大人民所在握時,文化就更容易作到如同毛澤東向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說的,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nóng)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
但是,我們必須知道:文字改革是關系全國人民和子孫后代的一件大事,這件事決不可能三天兩天就可以成功,而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步驟。因此,我們絕不能操之過急,企圖用粗暴的方法來進行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鑒于此事的重要,已于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設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持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